- 2025-01-17
- 2025-01-16
- 2025-01-16
- 2024-09-11
- 2024-08-21
- 2024-08-21
- 2024-01-27
- 2024-01-08
- 2024-01-08
- 2023-12-30
罗田理工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24年度(下)
湖北省罗田理工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4(下)
2024 年,学校有538 人报考幼儿保育、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等 3 专业1 + X 考试,403 人获得资格证书。教育精准扶贫、劳动预备制等培训累计过万人;2024 年,举办电商、养老护理等实用人才培训 10 期,培训2539人。
图3.1 罗田县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培训会
学校教科室精心组建四大部十二个教研组,投身黄冈市教研中心组活动,与同行切磋交流,探索创新路径,为提升教学质量筑牢根基。
图3.2 罗田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教科室组织结构图
图3-3 黄冈市教研中心组成员名单
2. 服务地方发展
1. 产业对接
学校开设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为县康养中心输送专业人才;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休闲农业生产与经营专业,为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筑牢人才根基。与工业园海成电子等企业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见识。
2. 育训并举
学校秉持 “精准施策,扶智脱贫”理念。针对帮扶处室量身定制策略,对帮扶人群采取 “学历提升 + 技能培养”双轨模式。一方面,借助校际双向交流、师生培训等多元途径,另一方面,通过捐建援建实训室、开放共享数字资源平台,全方位强化帮扶单位的能力、队伍及信息化建设,切实提升帮扶质量。
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对于地方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学校学生积极投身社区教育和社区志愿服务。依托学校丰富的专业设置,学生们将知识带出校园,走进社区。在成人学历教育涵盖的众多学科领域,如金融学、法学、小学教育等本科专业,以及建筑工程管理、护理学等专科专业方面,学生们组织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为社区居民开展基础课程讲座。他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金融理财知识,帮助居民合理规划资产;阐释法律法规要点,提升居民的法律意识,让大家知法、守法、用法。对于有提升学历需求的社区居民,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介绍成人教育的报考流程、专业选择技巧等,为他们点亮继续学习的希望之光。
2、继续教育
一是技能培训先锋。凭借职业教育所学技能,开设各类实用技能培训课堂。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技能,都成为他们培训的 “法宝”。在社区活动中心,学生们手把手教居民维修简单的家电,保养汽车的基本技巧,让居民们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开展电商入门培训,助力社区创业者拓宽销售渠道,将本地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在养老护理员培训、艾灸师培训等项目中,学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更是主力军,他们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护理知识普及,现场演示艾灸的操作方法,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
图3.5 罗田县实用人才直播电商培训活动
二是文化传承火炬手。学校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们定期组织社区文化活动,举办诗词朗诵会、传统文化讲座,让古老的文化在社区焕发生机;为社区儿童开设趣味阅读、手工绘画等学前启蒙课程,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滋养幼小的心灵。在乡村振兴驻村点,学生们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通过编排文艺节目、制作宣传资料等形式,让乡村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增强居民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
图3.6方孟勋校长在实践教学基地作《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思政辅导
三是实践调研智囊团。学生们还积极参与社区调研实践,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结合学校在乡村振兴人才培训方面的专长,他们深入了解社区产业发展现状,针对社区农业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向社区管理部门提出优化种植结构、打造特色旅游线路等建议。
图3.7郭鸿老师在宏源药业公司给学员讲授《企业制度与文化》课
(四)特色服务贡献
学校坚决贯彻党和国家 “中职生雨露计划”,2024 年,协助县乡村振兴局,确保建档立卡户在校中职生足额领取资助资金,让贫困学子求学无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落实得力,县委组织部牵头对接黄冈职院,本校积极配合,培训完成率达 100%,为乡村培育高素质人才。
驻村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掌握务工详情,建动态台账、季联络,巧用光伏收益设公益岗,群众务工收入显著提升。防返贫监测细致入微,月走访预警农户、研判纳户,慰问重病村民、讲清医保政策,农忙时助农劳作。问题整改扎实高效,对照各级反馈,举一反三、清单推进,确保问题 “清零”。湾落整治多方发力,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图纸、监督施工,如今小广场、路灯遍布村庄。乡风文明常抓不懈,参与环境治理、修订乡规民约、组织文体活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职业教育与产业紧密衔接。“纺织技术与服务” 专业瞄准罗田纺织园区,与高校交流取经,斥资 600 万建实训室,引才聘师,拓展校外基地;“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 顺应大健康潮流,依托本地医疗资源,为康养产业输送专业力量;“化工” 专业应上市公司人才需求而生,校企深度合作,订单培养莘莘学子。从教育资助到专业建设,本校全方位服务民生,为地方发展筑牢根基。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行,学校紧扣县域产业脉搏。
一方面,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倾尽全力。2024年组织电商、养老护理、建筑业工匠等实用人才培训10期,培训学员 2539人,为乡村新兴产业注入活力。全日制在校中职生年培训8827人次,知识技能双提升,助力乡村生态产业升级。回顾过往,自 2017年起各类培训累计超万人,如电子商务培训6318 人,点燃乡村电商创业之火,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减少物流包装污染,守护绿水青山;养老护理培训为乡村康养产业奠基,让老人安享晚年,也为生态宜居乡村留住乡愁。
另一方面,人文环境塑造亮点纷呈。在乡村,积极投身环境治理与乡风文明建设。协助村两委开展乡村环境治理百日攻坚,与群众并肩清扫,参与卫生评比,推进厕所革命与垃圾清运,乡村颜值不断攀升。同时,助力修订乡规民约,化解村民矛盾,组织 “六一”“三八” 等文体活动,丰富精神生活,让文明之风吹遍田野。在城市,本校专业设置服务城市生态产业。如 “化工” 专业与企业携手,不仅注重化工产品研发生产,更强调环保工艺应用,降低污染排放;“休闲农业生产与经营” 专业,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会经营,将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融合,打造城市周边生态游憩好去处。罗田理工中专用技能点亮生态人文之光,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在 “一技在手 一生无忧” 的职教活动月里,学校通过“职业教育活动周”开展多样活动,深刻诠释工匠精神内涵。青年读班开班暨 “五四” 青年教师座谈会上,教师们探讨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态度雕琢学生成长。优秀毕业生励志报告会,学长学姐们分享凭借精湛技艺逐梦的历程,诠释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精神。学生明白工匠精神是对职业的热爱与敬畏,是在平凡中铸就非凡的坚守。
3. 践行工匠精神
学校将践行工匠精神贯穿于日常教学与活动组织。课堂上,教师依据职业标准优化课程,从理论到实操,引导学生一丝不苟对待知识与技能学习,如在工程测量等专业课程中,反复训练精准度。演讲比赛中,学生激情澎湃讲述身边工匠故事,内化精神力量;球类运动会里,团队协作、奋力拼搏,展现追求极致、永不言弃的劲头,将工匠精神从书本落实到行动,全方位锤炼学生职业素养。
图4.2 2024年职教活动月“技能成才强国有我”演讲比赛活动
4. 传播工匠精神
学校巧用多种渠道广泛传播工匠精神。职教活动宣传借助校园广播、宣传栏、新媒体平台,展播技能大师风采、校友成功案例,让工匠精神可视化、可感知。组织各年级学生参与活动,以亲身经历为载体,辐射家庭与社会。毕业生返乡创业恳谈会,创业先锋分享如何运用技能开辟天地,激励学弟学妹,也向家乡传递职业教育力量,扩大工匠精神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关注、投身技能成才之路。
图4.3 2024年优秀毕业生回访母校励志报告会
学校加强配套建设,尽显人文关怀,开设特殊食品窗口,尊重各民族饮食习俗;创建特殊活动场所,为民族特色活动提供空间;打造特殊教育基地,系统传播民族知识。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借助校园媒介展示民族风采,通过课堂学习深入剖析文化精髓,开展多彩活动让师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创新教育载体丰富融合内涵,选树民族文化传承典型,以榜样力量带动融入;牵手不同民族师生,在交流互动中促进融合;结对帮扶困难学生,增进民族间情谊。健全机制保障常抓长效,家校联动共育民族文化传承之才,恳谈互动化解矛盾增进了解,会商驱动集思广益共促发展。
图4.4 “中华民族一家人,民族团结靠大家”传材标识
1. 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精心打造“四色文化”,将罗田县的地域特色与教育发展有机融合。
一是地方历史文化进课堂,厚植家国情怀根基。组织教师团队研究罗田胜利、九资河等地方历史,深入挖掘本地红色革命历史资源,如徐继达、李梯云、肖方、夏登阶等革命先辈在大别山地区参加的革命斗争故事,将其融入教材和课堂教学。同时,将红色文化与其他学科进行渗透式融合,如在语文课堂上赏析《荷花淀》《江姐》等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使红色文化的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
图4.5 厚植家国情怀根基相关活动
二是传承民俗文化魅力。组织学生前往“外婆桥”研学基地,观摩并学习东腔戏,尝试画脸谱,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参观“好菌好生活”“茶韵悠扬”项目,了解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技术。到燕儿谷工匠学校零距离接触民间手工艺制作方法。
图4.6 学生研学旅行感受地方文化活动
三是积极推进国学教育。学校组织国经典诵读、书法比赛,传播或者平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各类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分享家乡的敬老孝亲的故事,探讨如何在日常践行国学倡导的美德。
3. 传承红色基因
一是主题班会强感悟。精心策划主题班会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如 2024年5月,高一、高二年级举办的 “革命故事人人讲 红色精神代代传”班会,党建办缜密筹备,各班班主任以激昂开场白,瞬间将同学们拉回烽火岁月。朗诵红色经典,让豪迈诗词激发奋进力量;观看红色影片,使震撼画面直击心灵。班会尾声,班主任的肯定与鼓励,更坚定了同学们传承红色精神、勇担时代使命的决心,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图4.8 红色教育主题班会活动
二是实地研学铸信念。学校积极组织校外实践,充分利用周边红色资源深化教育成效。2024年1月,学校党委率四个支部党员奔赴胜利镇,开启 “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精神”之旅。在胜利革命烈士陵园,听解说员讲一堂生动党课。让党员们在烈士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体悟初心使命,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
图4.9 罗田胜利革命烈士陵园追寻红色记忆活动
三是思政创新激活力。学校不断创新思政教学形式。2024 年 10 月罗田县高中组大思政课讲课比赛在本校落幕,教师们各展风采。有的巧妙以历史故事为钥,开启思政知识大门,引导学生理解内涵;有的借助多媒体,用鲜活视频、图片化解理论晦涩,增强吸引力。课堂上师生频繁互动,提问、讨论热烈,激发学生主动性。比赛催生众多优秀教学方法,既提升教师水平,又让思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眷恋之地,为培育时代新人夯实根基。
学校通过多元途径追寻红色记忆。一方面,组织实地研学,带领师生走进胜利镇,踏入金凤楼,在中共罗田县第一个支部诞生地,近距离感受先辈热血,于胜利老街探寻7处 “红色” 纪念地,让学生触摸历史温度,聆听革命故事;另一方面,开展红色课堂,邀请当地老革命家或党史专家进校,讲述刘伯承、邓小平曾在此奋战的烽火岁月,结合图片、视频资料,生动展现胜利镇人民不畏强敌、舍生忘死的斗争过往,使红色基因融入师生血脉,激励大家砥砺奋进。
图4.10 罗田胜利革命烈士陵园学生聆听红色故事
将红色经典融入国学诵读比赛。学生身着传统服饰,诵读《诗经》等篇章,选取如反映革命先辈风骨的红色诗词,借激昂诵读感受先辈精神,激发爱国情怀。开展 “四色演讲比赛”,聚焦 “红色革命文化” 主题, 深挖本地红色故事,从胜利镇的烽火岁月讲起,将刘伯承等将领奋战过往、人民英勇抗争史生动呈现,配合有力的肢体语言、饱满的情感抒发,让台下观众沉浸其中,深刻领悟红色文化魅力,传承红色火种。
图4.11 黄涛老师携手学生领诵国学经典
4. 传承非遗文化
在校内,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定期展示非遗知识,从剪纸艺术到舞龙民俗寓意,图文并茂吸引师生目光。依托社团活动,如剪纸社团、太极拳社团、舞龙舞狮社团等等让同学们直观感受非遗之美,激发保护热情。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拜大年活动,表演地方戏曲《八音头》,将非遗文化带出校园,融入社区生活,提升社会对非遗的关注度。
图4.12 校园开展的非遗社团活动
2.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
校内搭建学习平台,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手把手教学生篾器编织技巧,教学生学习点茶手法、品鉴茶香,传承古老茶艺。与非遗传承基地燕儿谷工匠学校紧密合作,体验民间技艺,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
图4.13 非遗文化传承实践活动
一是夯实产教融合硬件根基。2019 年 8 月 10 日项目破土动工,历经精心打造,2021 年 1 月底竣工交付,随即高效运转。占地36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 8570.5 平方米,总投资 4550 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大力投入 2000 万元,地方政府全力支持,配套 2550 万元,含 1200 万配套设备建设资金,确保实践中心高起点起步。内部专业技能培训涵盖化工、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托育及老年人护理、农业种植、旅游管理与服务、计算机与电商等八大领域,为 学生打造全方位技能成长平台。不仅如此,罗田县政府持续加码,再配套 1000 万元,于实训基地之上构建三层创新创业服务中心,面积 3220.5 平方米,与实训基地协同设计、施工、启用,进一步拓展了实践中心功能版图,使其成为集教学、实训、创新、创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产教融合枢纽,为学校产教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是构建高效协同管理架构。承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是学校发展的关键驱动。在市教育局 “黄冈市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部署会” 指引下,学校迅速响应。以方孟勋校长为理事长,何志武、王永辉、卢世球、郭友存等校领导组成理事会,张胜松、张亚文、何志斌、方向阳、李剑担纲具体工作,成立专业理事机构。围绕落实省教育厅要求,聚焦申报承接 11 项重点任务。一方面,与校内课程、教材、信息化建设紧密联动,将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程;另一方面,向外积极对接企业需求,依据产业发展动态及时优化实践中心规划与建设方向,确保产教融合精准对接市场,形成内外协同、动态调整的高效运行机制,为产教深度融合筑牢制度根基。
三是打造产教融合多元生态。学校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与县政府深度协作,整合人社、农广校、卫校等多方培训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围绕县域医药化工、文旅康养、电商带货、中药材种植等支柱产业,定制化开展技能培训。面向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多元群体,累计举办 126 期培训,培训 8868 人次,就业率高达 83%,为一方山水、文盛模具等企业输送大量技能人才,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856人,还首创“新型学徒制 + 学历提升” 模式,为宏源药业专项培训180人。在人才培养路径上,采用工学交替、项目驱动教学法。学生在实践中心跟随企业导师,参与真实项目,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对接。在服务发展领域,出台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体系办法。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职教科研平台向企业开放,明确财政资金支持科技成果的公益属性与权益分配,强制许可企业使用成果;推进创新创业机构发展,培育专业技术转移团队,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首先是精准寻企,深度调研罗田当地产业布局与发展趋势,锚定如“罗田电商聚散基地”等11家行业代表性企业,它们横跨电商、会计、酒店等多元领域,与学校开设的车工、酒店管理等11个专业高度适配,确保校企供需对口。
其次是创新育人。以 “333” 模式为核心,一头紧密联结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规划实训;另一头无缝对接教师与师傅,理论知识校内学,实操技能企业练,让学生在双重教导下成长,既懂原理又精技术,为企业精准培育技能精英,实现校企双赢、协同发展。
2. 双元开发教材
学校致力于双元开发教材,以适配现代教育需求,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坚守严谨规范,构建科学选用流程。德育与文化基础课遵循大纲,锁定国家规划教材,确保知识根基扎实;专业课优先择取国家 “规划教材”及“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保障专业知识前沿且系统,为学生铺就稳固理论基石。
另一方面,积极创新探索,以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为范例推动双元实践。在内容架构上精心设计,主线依教学大纲串联核心知识,分支线针对不同学情拓展深化,满足多元学习需求。借助信息技术赋能,嵌入二维码,学生扫码即可畅享多媒体资料,融合图文、音频、视频,让经典跃然 “屏” 上。既拓宽知识边界,又贴合学生兴趣点,实现教材静态知识与动态拓展有机结合,开启双元驱动的高效学习新模式。
2. 校企协同育人
1. 专业布局动态调整
学校紧扣时代脉搏与区域发展需求,展开全方位市场调研,分析县域产业走向,锁定支柱产业 “旅游” 与 “康养”。随后与企业座谈、邀请专家论证,结合学校现有12个专业优势,精准对接湖北省燕儿谷生态观光农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确保每个专业至少关联一家,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以市场反馈为导向,实时监测企业用人需求、行业技术变革,灵活增减或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使专业布局始终契合产业动态,为学生就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筑牢根基。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立足校企合作,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融合试点上,锁定“旅游”“康养” 产业,与三家行业龙头紧密协作。在人员交流层面,推动校企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互相任职 12 个岗位,让企业实战经验与学校理论教学深度碰撞,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双向流动。协议保障上,签订1个深度合作协议和2个项目合作协议,从宏观育人规划到具体项目实施全方位覆盖。以项目为驱动,开展 20 次互动活动,如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在实践环节,推行现代学徒制,学生在企业师傅带领下参与真实项目,还创新订单培养,依企业需求定制化培养人才,毕业即能上岗,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多元需求。
3. 共培双师队伍
聚焦学校内部培养。学校定期精心组织专业技能培训,邀请业内权威专家、技术能手进校讲学,通过理论剖析与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助力教师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大力鼓励教师投身企业挂职锻炼。
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依据产业需求定制个性化培养计划,企业不仅慷慨提供实践岗位,让教师得以学以致用,还选派资深员工担任导师,一对一指导教师攻克实践难题。
强化职业资格认证激励。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将考证过程转化为学习实践技能的动力源泉,推动教师向双师型标准迈进。2024年4月有何加飞等24位教师荣膺黄冈市中等职业教育高级 “双师型” 教师称号,姚方等34名教师获评中级,裴华英等 25 名教师获初级认定,为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注入强大力量。
图5.1黄冈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结果表
一是企业向学校输入优质实践力量。湖北省燕儿谷生态观光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志新凭借深厚行业积淀,亲自指导学校国赛项目《归田园居》视频制作,带来前沿视野与实战技巧。“田家草堂”“工匠学校”“休闲旅游” 等部门经理田江、凡珍、杨佩化身兼职教师,先后授课20余节次,他们将观光农业生产经营一线的鲜活案例搬进课堂,让学生仿若置身真实职场,极大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二是学校为企业输送专业理论人才。学校选派研究生龚照、方爽、晏晓原奔赴燕儿谷担任项目研发人员,深度参与 4 个项目建设,实践不少于 2 个月,利用学术专长助力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如优化农产品电商销售模式、设计特色观光路线算法等。同时,与罗田县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罗田县安享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签订精细协议,在人员互派、酬劳、资质认定、顶岗实习等关键环节明确规则,保障 500人次顺畅互动。
思想引领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秉持 “党建引领·四个理工”办学理念,坚决贯彻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校党委统揽全局,在重大决策、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等关键事务上精准掌舵,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
组织建设方面,精心打造四个党支部,凝聚109名党员力量,其中73名在职党员勇挑重担,成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先锋军。
明确 “舞活‘龙头’强合力,‘四汇四聚’促发展” 的治校新路径,以校党委为核心引领 “四个理工” 建设。各党支部筑牢战斗堡垒,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骨干教师示范带动,全方位打造平安、优质、清廉、幸福理工。这为党建品牌筑牢坚实根基,确保校园全方位发展有方向、有力量。
深入实施系列工程与活动。党建 “三大工程” 涵盖党员教育培训、党员名师工程及陪伴成长工程,从思想武装、专业提升到助力成长,全面提升党员素养与能力。推进 “三摸一访”“四进四联” 活动,深入师生、贴近群众,了解需求、解决问题;开展 “五亮五带五争” 活动,激发党员活力与担当。
以“支部有特点、党员有品味、活动有创意”为追求,精心打造 “技能成才。强国有我” 党建品牌。近年发展与“双培养” 诸多教师、后备干部,成立党员名师工作室,以榜样力量辐射全校,让党建品牌熠熠生辉,引领学校迈向新高度。
3. 常建育人活动
在组织规范建设层面,大力实施工程推动党支部建设 “五化”,全力打造 “五好” 支部。通过规范 “七室一廊一平台”建设,为党建与育人活动提供坚实阵地;严格落实 “三会一课” 制度、高质量开展 “支部主题党日”,让党员教师时刻保持先进性,强化思想引领。规范党员管理,严守入党程序,确保党员队伍纯洁且富有战斗力,从中孕育出党员教师先锋岗等典型,以榜样力量带动全体教职工投身育人事业。
主题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学校结合时代热点与学生需求,精心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围绕家国情怀、职业理想等主题开展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思政课堂等多渠道,传播正能量,抵御不良思潮;优化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政元素融入各学科教学,打造大思政格局。
凭借扎实的党建基础与丰富的育人实践,学校育人成效显著。2023 年获多项荣誉,通过黄冈市清廉学校示范校验收,获评黄冈市教育局、统战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以及黄冈市总工会评定的“黄冈市三八红旗集体”等。
2. 经费保障
1. 持续投入
学校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坚实的资金保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职教事业迎来稳定的投入机制。
首先,在财政拨款方面,2024年度生均财政拨款达1.68万元,为学校改善教学设施、优化师资队伍、拓展实践基地等提供了关键支撑。
其次,学费减免与助学金扶持力度空前。2024 年春季,全校4318名在校生均享受免学费政策,共计5572944 元,极大减轻了学生家庭负担,让更多学子有机会踏入校门;一年级、二年级2742人按政策领取助学金2742000元,精准帮扶困难学生,使其安心学习。2024年秋,4471 名在校生免学费 6146400 元,3144 人获助学金3144000元,从物质保障层面助力学生成长,也为学校稳定生源、提升教育质量筑牢根基,确保职教事业蓬勃向前。
2. 绩效管理
学校构建了一套严谨且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以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一是目标明确规划先行。依据中职发展引导奖补资金的使用导向,紧密围绕双优校建设以及中职学校达标工程建设任务制定详细资金投放计划,将资金精准锚定设施设备购置、教学软件采购、校园升级改造等关键领域,确保每一分钱都服务于核心办学目标。
二是过程管控精细严实。在已使用的 350 万元资金落实过程中,建立专门项目跟踪小组。对于设施设备购置,严格审核设备参数、品牌与性价比,保障购入设备契合教学实践需求;教学软件采购时,组织教师团队试用评估,筛选优质软件;校园改造全程监督施工进度、质量,杜绝资源浪费。
三是效果评估全面多维,定期复盘资金投入成效。从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满意度、双优校建设指标达标情况等多维度考量。以量化数据和实际成果说话,如设备投入后实践课程开出率增长、校园改造后师生幸福感提升,依据评估灵活调整后续资金使用策略,保障资金效益最大化。
学校为实现“达标工程”要求,全力以赴,多管齐下。对内,深度整合校内资源,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将分散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进行优化重组,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例如,集中优质教师成立教学攻坚团队,共享先进的实训器材,提升教学效能。对外,面对县政府财力有限的困境,主动作为,四处奔走 “寻源”。一方面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支持;另一方面调研闲置资源,挖掘潜力。经不懈努力,成功促成县政府将老民兵训练中心和老党校两处宝贵资源划拨学校。
资源到位后,迅速规划布局,依据功能差异划分五大区域,打造中职教育教学主校区专注理论教学,实习实训区强化动手能力,社会实用技能培训区服务社会需求,员工宿舍区保障后勤,综合功能区承载多样活动。如今,学校规模、功能与设施全面达标,自评已契合验收标准,向着更高发展台阶迈进。
学校着眼于聚集质量提升和服务于师生,多维度发力改善办学条件。
在硬件设施更新上,聚焦师生日常学习与生活需求,精准投入。为优化学习环境,新增购入 51 台空调,添置 12 台教学用一体机,集高清显示、互动教学功能于一体,使课堂提质增效。添置 400 套学生课桌椅,依据人体工程学设计,保障学生舒适就坐,预防疲劳,提升学习专注度。
在专业实训拓展方面,新建一间钳工实训室,从场地规划、设备选型到工具配备,均严格按照行业标准打造,为工科学生提供实战空间;改建舞蹈室,铺设专业地胶、安装优质音响,满足艺术生需求。
在教学资源层面,购置涵盖4个专业的题库和信息库,为教学提供海量素材、精准习题;组织骨干教师新开发精品课程,融入前沿知识、典型案例,以优质资源赋能教育,推动学校迈向新高度。
3. 项目驱动
学校以项目为抓手,精准发力,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实现项目驱动式发展。
在双优攻坚工程项目中,钳工实训室改造30万、电子、旅游等专业资源库建设60万、精品课程建设37万、教师能力提升14.8万
在实用人才培训项目中,为满足社会化技能人才培训需求,学校投资60万把老电大楼改造成宾馆式住宿楼。
在电力改造项目中,为保障场地的稳定运行,学校投资115万元,组建专业团队深入勘察全校电力布局,重新规划线路走向,更换老化电缆,升级配电室设施,确保电力供应安全、稳定、充足,满足培训期间大量设备同时运行的高负荷需求。
在校园翻新改造项目中,针对寝室和教室的防水、电路问题,全面开启翻新改造行动中。防水施工团队细致排查屋顶、墙壁渗漏点,采用先进防水材料进行多层涂刷,做到滴水不漏;电路改造人员逐间检查寝室与教室电路,更换破损插座、开关,增设漏电保护装置,消除用电隐患。
通过这些重点项目的扎实推进,不仅优化了校园硬件环境,更为培训业务的顺利开展以及日常教学的有序进行筑牢根基,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专业优化与课程创新驱动。学校敏锐洞察县域产业脉搏,组建专业建设 “智囊团”——由行业精英、企业骨干和院校专家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依据 “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绕需求转” 方针,精准布局专业版图。一方面,新开化工、纺织、旅游服务等前沿专业,为地方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深耕传统专业,计算机应用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借由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革新课程体系、升级实习实训环境、强化师资配备,成功跻身省级优质专业行列。思政、计算机专业精品课程分别在“学堂在线”“智慧职教”发布,辐射更广受众,以专业、课程双引擎驱动人才高质量培养。
二是教学改革与实践强化赋能。以“12345” 教学改革为纲领,重塑教学生态。课程设置上,项目、案例、情境、模块化教学多元联动,知识传授从 “纸上谈兵” 迈向 “实战演练”;“课堂教学能手” 评选树立标杆,激发教师课堂创新活力;高校教师 “外援” 入驻,为实习实训注入专业养分;新型活页式、融媒体教材广泛推行,知识更新即时鲜活;学业评价制度革新落地,综合考量学生知识、技能与素养成长。“1 + X” 证书试点多点开花,师生在全国、省级技能大赛屡获殊荣,以赛促教、以证促学,全方位赋能学生技术技能进阶。
图6.1 课堂教学改革12345
三是师资队伍与双师培育固本。秉持数量、素质 “两手抓” ,构建 “师德 + 业绩” 导向教师评价体系。对标国家 “双师型” 标准,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培训与认定,使“双师型” 教师占比跃升至60%以上。省级、市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相继涌现,教科研成果斐然,省级课题立项5项、结题4项,教师 “四优”获国家、省级奖项共56项。
一是多元共治架构搭建。搭建 “一主多元”治理高楼,校党委发挥 “指挥中枢”作用,把握发展航向;教代会作为教职工“代言人”,深度参与决策监督,守护权益;学术委员会严守学术质量关,为教学科研“保驾护航”;专业委员会聚焦专业动态,精准“导航”专业建设;董事会广聚资源,拓展学校发展“朋友圈”。各主体协同联动,奏响民主、科学、高效治理“交响曲”。
二是制度体系精细完善:精雕细琢“1 + 4 + N”制度体系,教学、学籍、财务等 20 余项制度全方位布局治校执教各环节。从日常教学规范到干部素养提升,从财务精细管理到民主监督落实,制度 “触角” 无处不在。定期开展干部培训,为制度落地注入“执行力”,确保学校运行有章可循、有条不紊。
三是决策机制民主优化。职代会 “当家作主”,重大事项必经其审议表决。学校规划、经费预算、人事任免等关键议题,广纳教职工“金点子”,经充分研讨、民主投票,保障决策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推动学校规范化、高效化前行。
3.年报编制
一是数据采集精准夯实。组建跨部门“数据特战队”,依办学关键领域 “排兵布阵”。教学板块聚焦专业成长、课程成效、师资荣誉,精准统计学生成绩、证书获取、教师获奖详情;产教融合深入校企基地,核实实习实训人次、企业反馈口碑;治理板块回溯制度更新、决策流程“轨迹”;文化建设与社会服务汇总活动频次、培训规模等。多源核实、交叉验证,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勾勒全年办学 “画像”。
二是内容整合逻辑升华。以办学理念“穿针引线”,分类串起专业、教学、师资、产教融合、校园文化、社会服务等“珍珠”。重点成果 “高光展示”,详述国家级、省级荣誉背后故事;直面办学挑战,剖析应对策略,为未来“导航”;巧用图表、案例 “添彩”,增强年报可读性、说服力,让数据 “说话”,故事 “走心”。
三是审核反馈闭环优化。构建多层级审核“滤网”,校内部门初审 “自检”,交叉互查“找茬”,确保数据一致、逻辑连贯;校外专家、行业代表“把脉”,从专业高度、社会需求视角“开方”;依反馈迅速“复诊” 整改,迭代优化,最终 “精编” 出彰显学校年度风采与特色的高质量年报。
一是党建赋能,擘画“四个理工”蓝图。校党委精准锚定 “双优” 航向,匠心独运推出 “党建引领四个理工” 战略。于 “优质理工” 维度,双向发力。基础建设上,对标达标工程,加大改善办学条件,空调、一体机、实训设施纷纷就位,法治与工匠文化交相辉映,校园旧貌换新颜;办学质量上,以赛促教、以考促学、以培促用,技能大赛屡获佳绩,技能高考成绩斐然,社会培训扎实落地,全方位彰显学校硬实力。
二是筑牢防线,打造 “平安理工” 样板。秉持立德树人初心,完善“三全育人”机制,安全教育贯穿全程,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协同发力,校园安保升级,成功塑造 “安全理工” 品牌,为师生营造安心港湾。
三是清风劲吹,铸就 “清廉理工” 典范。“制度 + 流程” 双剑合璧,紧盯关键风险,“三重一大”决策严格落地,廉洁教育入脑入心,清廉文化蔚然成风,成为全县清廉标杆。
四是人文关怀,营造 “幸福理工” 家园。从生活点滴、多彩活动、优美环境、多元激励入手,让校园充盈欢声笑语,师生归属感爆棚。借 “幸福理工” 汇人心,获政府支持汇资源,引 “双师” 人才汇智力,为 “双优” 建设注入磅礴力量,推动学校内涵式进阶。
首先环境育人,打造诗意校园:学校巧借自然,精雕细琢,草坪、花带、游园错落有致,绿化带绵延舒展,自然与人文美美与共,为学子铺就诗意成长路。
其次启智润心,传承精神火种:红色研学重燃革命激情,工匠探索砥砺技能锋芒,孝德宣讲厚植传统根脉,绿色实践唤醒环保担当,多元活动为青春添彩。
最后制度护航,保障长效发展:将 “四色文化” 深度融入办学过程,组织、责任、制度协同发力,保障文化育人行稳致远。学工处联动班级深挖潜能,课堂沉浸、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精彩纷呈,久久为功,学校荣膺省级多项荣誉,育人成效显著。
一方面实训创新,夯实技能根基。依托全市唯一县级公共实训基地,在县委、县政府强力支持下,整合县直资源,实行公司化运营管理,发挥职教专长,培训迈向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另一方面服务乡村,彰显社会责任。聚焦乡村振兴,靶向发力,今年以来,研学导师等培训如火如荼,培训2900余人次为乡村输送实用人才。数字化赋能,提升办学效能: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打造数智化校园以初显成效。
案例1.舞活“龙头”强合力 ,“四汇四聚”促发展
学校以校党委为“龙头”,以“四个理工”为抓手,聚力“双优建设”,铸就“四汇四聚,职在心中”党建品牌。
学校深耕细作 “四个理工”。平安理工着力构建家校社联动的共治格局,筑牢“七级”责任链与长效安全机制;优质理工聚焦赛考一体、内涵至上等要点,促教学提升;清廉理工树导向、严督考、依规治校,营造清正校风;幸福理工强活力、抓联动、重关爱、常励志,增强了师生的幸福感。
学校多次荣获教育系统“优秀党组织”,在2022-2023年,先后被评为“黄冈市平安校园”“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清廉学校示范校”,并获得湖北省“校园文化先进单位”和黄冈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图7.1 “四个理工”建设践行活动
案例2.弘扬地域文化,涵养“四两”品行
学校依托地域“四色”文化,打造校园 “四两” 文化品牌,全力创新校园文化育人体系。
学校以“四色”为笔,绘就育人新篇。一是加快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着力打造“红、蓝、白、绿”四大文化区。二是开展育人活动,重走红军路,研学工匠校,定制“三感”教育,践行绿色行动,将红色革命、蓝色工匠、白色孝德、绿色环保理念深植学子心间。三是筑牢制度根基,坚持党组织领航,委员会协同,从物质、制度、课程到精品文化层层推进,激活校园文化生命力。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中华魂》演讲比赛国家优秀奖和省一等奖、世界华人作文大赛二等奖、“新时代好少年•传承经典 逐梦未来”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
图7.2 弘扬地域文化践行活动
学校全力打造公司化运营的县域公共培训基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
一是注重改革创新,学校获县委县政府支持,首创国有培训公司,规范生源“引渠”,汇聚多元师资“活水”,校企共建实训“练兵场”,精准对接乡村振兴需求。二是“办班会商”疏通开班堵点,“双班主任”全程护航,“结果认定”激发动力,“联盟合作”借力黄冈职院,为培训提质增速。三是优化软硬件环境,整合各方力量。培训后,行业主管精准跟踪,围绕就业 “三连问” 建动态档案,信息互通有无,切实让培训成效落地生根。
截至2023年底,多项目累计培养约3000人,高技能人才约 400人,结业通过率近100%。学员专业扎实、实践能力强,培养模式被行业借鉴推广。
图7.3 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培训活动
正高级教师汪自忠,深耕计算机领域,成绩卓越。学校精心栽培,派送他参与世界技能大赛研修等前沿培训,他自身也勤勉奋进,业余研读专业书籍、参训超百场,紧扣行业脉搏。寒暑假,汪老师深入武汉等地企业实践,积累实战经验化为鲜活案例。课堂上,创新运用模拟实战、项目驱动教法,还带学生街头义务服务,提升实践与创新力。赛后复盘优化辅导策略,学生屡获国、省级大奖。他不藏私,主动分享教学、实践经验,带出一批骨干教师,更围绕“岗课赛证” 探索创新,引企业项目入课堂,鼓励考证,为学校的中职教育蹚出新路。
汪自忠老师所带技能高考班成绩傲人,全省领先。从教获65张国际证,获评“全国优秀”、正高职称,尽显卓越风采。
案例5.岗课赛证促成才 思政浸润助成人
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以课程思政为导向,构建“岗课赛证 + 思政融通”模式,依“岗”“赛”“证”完善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专业人才质量。一是岗课赛证,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构建 “四岗递进”体系,让学生无缝对接职场;二是课赛融合,将竞赛全方位融入教学,专家入校指导,以赛促教;三是课证融合,把证书考核贯穿教学、实训与评价,强化职业能力与素养;四是思政融学,从人培方案到教案、教学层层渗透,激发学生责任感与创新精神。
近年来,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省市各级竞赛中成绩突出,荣获2023-2024年度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CAXA数码大方杯”工业数字化关键技术应用赛项二等奖,获家校好评。
图7.5 机电专业师生荣誉证书
案例6.“机”别校园,共育桃李
为引领学生远离手机纷扰,专注知识汲取与身心成长,学校组建以校长为组长,学工处为先锋的管理团队,肩负禁手机重任。
学校采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横幅标语、家长告知书以及禁手机承诺书等多元形式,将责任意识深植于学生心间。每逢收假,学生们分批次从指定入口步入校园。校门处,值日领导、班主任、保卫科人员与学生会成员组成的检查小组,严阵以待,全力守护班级的 “手机防线”。学工处、年级组以及班主任各司其职,认真守护各自的 “责任田”,巡逻、检查、奖惩等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
经过不懈努力,校园内形成了禁手机“三不”(不想、不带、不用)的良好氛围。教学秩序井然有序,学生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和兴趣活动中。
图7.6 开展禁手机活动
案例7.开展“五学”活动,助力教师能力提升
学校为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施新考纲“五学”活动,科学制订实施方案,由方孟勋校长亲自挂帅,其他校长挂点指导,有序开展“分组研学、集中考学、交流讲学、课堂践学、专家助学”的“五学”活动。活动历时3个月,盖全校一线专(兼)职教师,涉及9大技能高考专业及文化综合课程。
活动共评选出198篇优秀论文,23堂优质课,3个优秀案例,2个“五学”先进专业部。
“五学”活动不仅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效果,为技能高考备考注入了新活力。
图7.7 “五学”活动
1. 面临挑战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职业教育领域的数智化变革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当前学校在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学校现有基础设施难以承载复杂的数字化教学系统,网络带宽不足、教学设备智能化程度低,导致线上教学卡顿、虚拟实训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教师对数智化技术掌握不足,多数仅停留在简单的课件制作层面,无法运用大数据分析学情、精准施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满足,严重制约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与现代化发展进程。
尽管学校已与部分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合作层次较浅、形式单一。企业多停留在提供实习岗位层面,在课程共建、技术研发等核心环节参与度低。原因在于校企双方利益诉求未精准对接,学校期望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则担忧成本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且双方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缺乏常态化交流平台,导致合作难以深入推进,无法实现产教协同育人目标,难以适应产业快速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2. 发展展望
一是精准对接产业布局。深入调研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聚焦本地主导产业如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优化学校专业设置。组建由行业专家、企业高管、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据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确保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培养适配地方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
二是共建共享实训基地:联合多家龙头企业,在校内或产业园区打造集实践教学、技能培训、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公共实训基地。采用股份制运营模式,学校以场地、设备入股,企业投入技术、资金,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基地不仅服务本校学生实训,还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区域整体劳动力素质,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附:表1-6
表1 人才培养质量计分卡
表2 满意度调查表
表3 教学资源表
表4 服务贡献表
表5 国际影响表
表6 落实政策表